山东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发布时间:2016-04-18 18:14:33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这个县被称为河南小西藏 40万人将易地搬迁

“河南小西藏”是卢氏县的另一个称呼,守着丰富的自然馈赠,却贫困了数十年。当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吹响,大山里的人们被唤起前所未有的“脱贫斗志”。

对卢氏而言,这一仗才刚刚开始。

□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文 沈翔/图

【现状】丰富资源 成了卢氏人的“羁绊”

“河南小西藏”,这是卢氏的另一称呼,从名中就能判断出地域特点,最高海拔、最大县域面积、最低人口密度。它拥有中原大地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盆地、山林、河流,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保存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可对于置身其中的人来说,这些却成了他们的羁绊。

56岁的王润生世代在卢氏山中生活,一个名叫梅苑新村的地方,将成为他今后的居所。毗邻乡政府,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分布周围。从住山中土房到搬进乡镇楼房,这变化王润生之前从不敢想。

王润生是这片土地上56000多口贫困者的缩影。家中的儿子有智力问题,自己还得赡养老哥。三个男人一个家,担子落在他这一个劳力身上,在3亩地上进行最传统的农耕,是王润生支撑一个家的唯一办法。

摩托和步行是村里人外出的主要方法。

面对居住深山,家中土房“岌岌可危”的贫困者,易地搬迁成为他们告别贫困的首选。而整个卢氏,将有400017口人从居住几代的大山里搬迁至类似梅苑新村的地方居住,这个数字占整个河南易地搬迁人口数量的近10%。

这些新居所或位于较“繁华”的乡镇,或位于卢氏县城之中。去年9月开建的梅苑新村,承担着横涧乡和周边多个乡村的贫困户搬迁责任。

【心声】 不能割舍的 除了乡情还有生计

王润生在梅苑新村选择了一户位于4楼90平方米的房屋,每平方米售价1100多元。根据扶贫政策,政府会帮助“王润生们”贷款6万元,分15年还完,除此之外,并对贫困户家中的每口人补贴1万块钱。算下来,王润生仅需先掏9000元。

在卢氏,易地搬迁是如今脱贫的第一要务。“首先是从山区往县城集中,其次是选择三个中心镇,再次是往景区搬迁。”卢氏县扶贫办主任郭军文说。王润生选择的梅苑新村正是在三个中心镇之一的横涧乡,这是距离他最近的一个。

搬迁,意味着告别土地,因此,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像王润生一样离开“故地”。他们最关心的是离开土地住在乡镇,接下来的生计咋办。

易地搬迁,采取的是自愿原则。对于“三山一滩”的贫困县而言,政府的态度是鼓励。“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样的标语被刷在卢氏县农村的墙壁上。

【措施】 脱贫过渡期 要在山里的宝藏上“做文章”

已经投资40亿元,正在建设的一家台湾药厂,年底就能开工,带动就业3000多人,这对于卢氏来说是个大项目。

“一边搬迁,一边对群众进行产业培训。县城的搬迁点已经规划设计好,今年5月全县21个安置点要全部开工。在机制方面,成立县级党政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全面推开搬迁。”郭军文说,搬迁的同步必须要考虑群众的生计问题。往县城迁可以带动就业。

王润生就算年底搬入新房,一段时间内,他还得选择回去耕种那3亩地,这像一个过渡期,在这段时间,政府会帮他物色出适合的工作,至于那几亩地,将被流转。

对于那些不愿搬迁的山里人来说,他们还得靠土地去营生,完成脱贫任务。这时就需要在山里那些宝藏上“做文章”了。

畜牧村43岁的村支书雷章有,选择了丹参。雷章有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挖过,他知道丹参的成活率更高,不怕晒也不怕淋。

雷章有自己先实验。他花了35000元流转承包了个山头,种上了80多亩的丹参,雇村民来帮忙,每人每天110块钱,以此来起到所谓的“示范带动作用”。

【牵挂】省长来调研 心情沉重却又信心十足

进出位于山沟中的畜牧村,只有4米多宽的沙石地,山中村民出来,步行要花上1个多小时。

2010年的卢氏那场特大洪涝,将这里5000米长的水泥路全部冲垮,让本就不富裕的畜牧村变得更加贫穷。加上2007年的那场大水,成为卢氏至今贫困的原因之一。

今年4月10日至11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卢氏展开了履新后的首次调研,在行程之中就有畜牧村。

“一是来看这里的贫困情况,二是来看这里的丹参种植。看得出省长看完后心情沉重,但他充满信心,他对雷章有和其爱人王学青给予了表扬。”郭军文介绍。

村民们刚开始并不同意将耕地都种上丹参。雷章有把县里的专家请到村里培训丹参知识,凡是来听课的,他自掏腰包给每人10块钱,对于没钱买药籽的贫困户,雷章有就先把钱垫出来。从2014年至今,丹参中药材已经普及了全村,每个贫困户种植丹参在5亩以上,今年年底就可以收成了。

“全村274亩地,571口人,稍微有些劳动能力的都发展种植丹参。市场上丹参药种可卖到60元一公斤,咱们一亩地能产百十公斤。”雷章有说,丹参的销路不愁,县里的制药厂就能收。

【契机】集结号已吹响 伴随着困难的是机遇

位于深山区的卢氏县还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在范里镇大原村,以核桃衍生出的“脱贫计划”已经让这个贫困村距离脱贫更近一步。

62岁的村支书苗万东,在1998年村子被列为贫困村后,就开始将村里的耕地逐步换成了核桃林。苗万东说,一棵核桃树能产100多斤核桃,有200多元的收入,一亩地平均种24棵,这收入就有小5000元。大原村有600多口人,去年一年收入了400多万。

4月10日至11日,省长陈润儿在卢氏调研的时候,考察了依托当地资源的核桃产业扶贫项目。听说当地核桃挂果一般都在5年之后,陈润儿建议农业部门通过“密植矮化”的办法探索核桃挂果的“长短结合”,争取一部分核桃3年挂果、“以短养长”,解决贫困农户前期投入成本大、见效慢的难题。

今年,核桃树下还栽满了油菜。“核桃树下本是荒草,今年开始全部栽满油菜。第一种油菜不会有杂草;第二户均可以收100~150斤的菜籽油,大家能增收几百块钱;第三,油菜根部腐烂后可当农家肥;第四,这美景能带动旅游。”苗万东说。

清明三天假期,大原的油菜花和核桃林吸引了5000多名游人,村中的两户农家乐三天就收入4000多元。

大原村目前还有7户贫困户,共20人。除了其中3户没有劳动力需要兜底,其他人家脱贫,仅有“一步之遥”。

【脱贫群像】大山深处脱贫的老少爷们

羊肚菌、连翘、烟叶,在卢氏这片土地上它们被寄予着希望。面对贫困,与之为伴多年的农民不再以耕种来对抗,而是以“产业之名”。只是为了赢下这场脱贫攻坚战。

杨新文:“背水一战” 庄稼汉种上宴席珍品

清晨6点的阳光洒进卢氏县群山之中,46岁的贫困户杨新文又一头“扎进”自家位于山腰的大棚。

大女儿在三门峡读大专,但杨新文却很少迈进那座距离自己最近的城市。从自己所在的小河口村去乡镇看读小学的儿子,他也要花很长时间,走上百里的山路。

杨新文这一代,“脱贫”成了主题,为能告别缠绕的贫瘠,他仍选择耕种,但却摒弃了传统作物。

羊肚菌,形似羊肚的菌中珍品,成了杨新文摆脱贫困的最后“赌注”。为购买菌种,一亩地就花了杨新文6000多元。他豁上家底,借了外债,用尽两万多元来“背水一战”。

羊肚菌钾含量是冬虫夏草7倍、铁含量是猴头12倍、宴席珍品……杨新文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这种“奢侈品”打交道。

“一亩地收获的羊肚菌晒干后有50多斤,每斤价格在500元~800元。”杨新文这两亩大棚收获的羊肚菌晒干后少说有100斤,算下来按5万的收入,也算得上可观。

老梁:“大山的灵感” 贫困户老梁起了带动作用

整个小河口村,“投资”种植羊肚菌的,算上杨新文目前只有两家。

更多保守的村民从大山的馈赠中找出“灵感”,一种漫山生长的中药——连翘。连翘是卢氏的地理标志,其产量能占全国总产量的8%,但卢氏连翘多为野生,百姓自发种植不超5000亩。

“连翘果入药、连翘叶做茶,连翘花能卖,再发展林下经济,村民们还能再增收。”县民政局的驻村工作队担负起了小河口村脱贫的任务。通过驻村摸底,没太多村民愿意尝试种植。

“种连翘,这是个好项目。”55岁的老梁从小上山采药,深知这中药价值。

2014年至今,老梁地里栽了4000多棵连翘树,成了村里的连翘大户。而守着大山,山中的连翘树苗老梁自不放过,除了700多棵树苗是购买的,其余均是他上山采的。相比之下,街上那种售价每棵1块多的连翘苗的品质,入不了他的眼。

看着老梁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买”苗又不花钱,周围5家贫困户去年跟着学了起来。

【途径】

“长短结合”

用互补方法加快脱贫步伐

连翘栽下后首次需三年左右成熟,之后则一年一熟。人工种植亩产100公斤~13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50多元,亩产值就有5000元以上,除去化肥的百元花费,收入也远比种粮强。况且,根据政策,还有户均4000元的项目补贴。

去年10月,“连翘项目”在小河口村铺开了,全村158户贫困户栽上了连翘树苗。

两年多后的春天,这里将满山金黄。县药办和县里的几家中药企业,将“消化”山中的这些连翘。

脱贫不等人,2020年的小康号角在整个卢氏早已吹响。今年,小河口村要脱贫47户。

“‘长短结合’,连翘生长周期较长,这时我们穿插着羊肚菌、烟叶这些半年多就能见效的短期产业。”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涛说,杨新文是“长短结合”的典型,除了那两亩多的羊肚菌大棚,他还种着5亩的连翘。

驻村工作队还在小河口投入了近20万元,造了12亩的羊肚菌大棚,并雇用贫困户在棚里帮忙,按日结薪水,为的就是让他们学习、感受羊肚菌的种植。此外,烟叶也早已是卢氏的“支柱产业”。

在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这被视为“富饶的贫困”。卢氏县就是如此,人均1亩耕地、100亩林地,如此资源全国少见,但贫困在这里萦绕了数十年。而产业扶贫,向来被视作挖掘这些富饶资源、实现造血扶贫的抓手。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郭军文说,以前是“小扶贫”,把3000万的扶贫款用好就行了,如今则不能光给钱,更得给项目。

杨新文、老梁都是被“授渔”者,而在卢氏,还有更多类似他们的人,正在接受产业的培训。

■结语

守着贫困数十年,如今的卢氏县有条件、有基础、有机遇赢得这场战役。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这是卢氏的机遇,也是全省53个贫困县的机遇。

卢氏县靠山吃山,一部分乡亲在山里种药材、育山珍、植果树,逐步甩开穷日子

村支书雷章有率先在自己家地里种植了丹参,并带动了村民大面积种植,共同走向富裕

  • 上一篇:省委省政府嘉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上榜,还有哪些市县被表彰?
  • 下一篇:环保部公布3月份空气最差城市 郑州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