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热线
主页 > 娱乐新闻 > 电影资讯

《地心引力》掀3D革命 卡梅隆盛赞没骗人

发布时间:2013-11-19 21:12:02

完美表现出失重状态 完美表现出失重状态

女主角靠“天宫一号”逃生 女主角靠“天宫一号”逃生

    由奥斯卡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最新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今日在内地正式公映。该片被《阿凡达》导演“卡神”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太空电影”,目前已在全球拿下近5亿美元的票房,而在电影业内部,它引起的震动则更为广泛和深刻。简单来说,它彻底掀起了一场关于太空电影、3D电影乃至整个电影行业的技术革命。 如果你看完《地心引力》之后,产生了“这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念头——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本文将尽可能解答你的疑惑。或许看完之后,你也会认同所谓“视觉革命”的更深层涵义:有时候,将一个你所不熟悉的环境还原到极致,难度要比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星际大战高得多。 【趋近真实】 连前宇航员都说“很靠谱” 《地心引力》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一起发生在美国空间站的意外爆炸事故,两名宇航员成了太空弃儿,一边面对着无法回到地球的绝望,一边面对着随时飘来的致命太空碎片——由于乔治·克鲁尼早早就“牺牲”了,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基本上就是桑德拉·布洛克的独角戏。而陪伴她的,便是各种太空绝美景象以及各式各样的空间站。 事实上,关于太空站方面的公开资料非常少,但剧组还是作了精心研究,力求效果尽量科学。曾经有过三次太空行走经历的NASA前宇航员加勒特·赖斯曼近日对《地心引力》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力赞影片“很靠谱”,很多细节甚至真实到“不可思议”,比如指挥轨道机动发动机CKD时,桑德拉按下的按钮完全正确,而且按钮上的标注也是对的。 【中国元素】 中国太空站救了美国人 相比以往好莱坞大片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地心引力》在中国元素的运用上显得格外有诚意——主人公是怎么回到地球的?靠的是中国空间站和中国飞船!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叫“天宫一号”,而飞船的名字则叫“神舟”——桑德拉·布洛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绝望尝试之后,终于在中国人的地盘找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在“天宫一号”中,大量的物品都带有中文字样,比如“救生包”、“水壶”、“短波无线电接收”——语言不通,一度还让女主人公相当抓狂。有意思的是,在“天宫一号”中还出现了乒乓球和佛像等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物品。 【片场揭秘】 创新技术,不明觉厉 正是因为整部电影拍得太逼真了——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些镜头根本是不可能真实拍摄。除非,摄制组真的是在茫茫太空中拍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呢?真相是:整部《地心引力》的拍摄过程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跟过去拍摄太空电影不同,这次没有用到任何模拟太空舱的大件道具,需要的只是导演、演员、一只布置了各种神秘装置的大灯箱。当然,这背后必须有一群掌握着高精尖科技的技术人员。 神创新NO.1:巨大的灯箱 很多时候,拍摄是在一个高6米、宽3米灯箱里完成的。这个“太空灯箱”中有多达180万个LED灯,看上去跟那种演唱会常用的大屏幕没什么两样,但每一盏都能单独控制。不管演员们是在什么位置,也不管他们运动得有多快,灯箱都能将其周围环境表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让观众觉得真实,演员也不会再有那种靠想象在绿幕前表演的虚假感。 神创新NO.2:木偶的绳索 如何体现宇航员的失重状态?不用把桑德拉·布洛克关进“无重力室”,只需要12根钢索——它们把演员像牵线木偶一样挂起来,让她做出翻滚、倒吊甚至在空中“平躺”这样违反地心引力的动作。简单说来,就是“在有重力的地方,拍出无重力的感觉”。 神创新NO.3:乱飞的机器 有不少镜头,演员失控“掉向”甚至“砸向”镜头,这是怎么拍的?实际上,演员基本上没动,动的是为电影量身打造的动态摄像机——将摄影机“砸向”演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无论是人砸机器,还是机器砸人,伤害性都太大了,因此很多时候,镜头里只有演员的脸是真的,而身体其他部分都是用电脑做出来的。 【主演访谈】 桑德拉·布洛克:阿方索永远有办法 很多人看好桑德拉·布洛克凭《地心引力》问鼎明年的奥斯卡,这不光是因为她为这部电影付出的艰辛,还因为这是阿方索·卡隆的作品——跟过去的《人类之子》一样,《地心引力》是一个用技术做糖衣的寓言故事,这恰好符合那些奖项的口味。 记者:你跟乔治·克鲁尼认识了很多年,但是从来没有合作过,这次合作的情况如何? 桑德拉·布洛克:他是我身边最有幽默感的朋友。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寻开心,你只要去到乔治在的地方就可以了,因为他尽情享受和感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乔治认识一个朋友后,会去了解朋友的背景,朋友喜欢做什么,演过什么电影,爱过哪些人,喜欢吃什么食物。他充满了能量,就像一枚开心果。如果他离开了,笑声也就离开了。 记者:您说过拍《地心引力》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想跟阿方索一起合作,他作为一个导演的表现是怎样的? 桑德拉·布洛克:阿方索是最具合作性的、最宽宏大量的、最能在超强压力下保持冷静的人。这部电影涉及很多成本,这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他因为压力而崩溃。他说,我会想出方案的;让我们一起想出解决方法吧;让我们来找时间解决。 【外媒点评】 这才是真正的“零差评” ●烂番茄网站:新鲜度98% ●Metacritic网站:96分 ●《时代周刊》:“《地心引力》展示了电影业的辉煌未来。” ●《华尔街日报》:“做梦都不敢想的一场不可思议之旅在今天得以实现。” ●《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看《地心引力》的90分钟里,我的手一直放在嘴边,因为我得不时提醒自己别忘了呼吸。我很渴望去到外太空,现在感觉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如果把这部影片说成是一部紧张刺激的惊悚电影,那也是低估它了,这部电影远不止这些……我认为《地心引力》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太空电影。”

  • 上一篇:《警察故事》舞池变牢笼 成龙被引入圈套
  • 下一篇:《地心引力》《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争银幕 IMAX不干预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