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研制模拟月壤近10年的武

发布时间:2021-01-27 18:54:26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7日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当天下午,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馆,为广大师生揭秘嫦娥五号探月背后的故事。

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通讯员王紫璇 摄

肖龙讲座以《九天揽月•筑梦苍穹》为题,从为什么要探测月球、嫦娥五号工程难点、为何要采月球土壤、如何采集月球土壤、模拟月壤的重要性、未来月球探测计划六个方面,讲述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艰辛历程。

人类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肖龙表示,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终将冲出地球,去探测浩瀚的太阳系,而冲出地球的门槛是月球。所以,人类首先要认识月球,其次才是利用月球。

通过大量的图片,肖龙展示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上有哪些资源,以及对研究地球的意义。嫦娥五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

在具体介绍了嫦娥五号工程的时间表后,肖龙介绍了嫦娥五号工程的难点。他说,在月表采样方面,这次是中国首次地外采样,实现两种方法的无人操作。在月球起飞方面,是地外天体首次点火发射;在对接和样品转移方面,要实现月球轨道首次交会对接、样品转移;在样品返回时,嫦娥五号要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气层。

“那天,我在飞控室里,忽然传来小纸条,上边写着:经度51.8;纬度43.1。”现场,肖龙教授回忆起嫦娥五号在月球执行“挖土”任务中紧张的一刻,“虽然已经在地面做了很多次实验,但还是担心它的钻头能否打穿石头。所以在飞控室里,科学家们、技术人员都紧张的测算和调整数据任务。”

飞控室传来的小纸条。通讯员徐燕、王紫璇供图

肖龙教授回忆,“嫦娥五号”从搭乘长征五号出发,进入月球轨道、执行任务、返回地球、降落,每一步都按照预期时间计划执行。“希望在场的学生们能学习科学家严谨规划,系统安排,一丝不苟的执行力。”

“月球上有生命吗?”“月壤样本回到地球该如何保存呢?”现场观众纷纷提问,与肖龙教授进行热情互动,场面火爆。就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心血从月球上“挖土”,月球上的月壤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模拟月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的未来月球探测计划,肖龙一一做了解答。

现场观众纷纷提问。通讯员王紫璇 摄

据悉,月面采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了解月壤的性质,并研制出与实际月壤性质较为相似的模拟月壤,用于采样工程技术验证。肖龙教授及其团队为嫦娥系列任务研制模拟月壤近10年,总共为工程单位提供了近100吨的模拟月壤。他们还研制了用于材料加工(如3D打印)的模拟月壤,以及模拟火星土壤等,为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地外资源利用等,提供支撑。肖龙教授还参与了嫦娥五号科学目标的论证,绘制了预选着陆区地质图。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前夕,刚刚过完57岁生日的肖龙教授彻夜难眠。他说:“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亲身感受到我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内心无比激动!”他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申请月壤样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我也希望未来能参与探月工程,探索深空奥秘。”讲座最后,现场学生把肖龙教授“打了围”求签名,肖龙教授给每个孩子留下了寄语,鼓励他们去追梦星空。

(记者郭丽霞 郭可滢 通讯员徐燕 刘安璐)

【编辑:朱晨颖】

(作者:郭可滢 郭丽霞)

  • 上一篇:白沙洲水厂改扩建工程通水,平湖门水厂将变身
  • 下一篇:学校开了武术课,小学生长高了力气变大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