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陕西新闻

天开函谷壮关中 寻访关中要塞之三:函谷关篇

发布时间:2016-04-25 14:25:27

原标题:天开函谷壮关中——本报记者寻访关中要塞之三·函谷关篇

天开函谷壮关中——陕西日报记者寻访关中要塞之三·函谷关篇

位于新安县的汉代函谷关遗址。

    关中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函谷关”的。但要再问:函谷关在哪里?就五花八门了,“函谷关不就是潼关么?”“两个不是一个地方么?”

    迷惑了吧?其实,没去函谷关之前的记者和你一样,也迷惑着。

    不过,记者现在可以先告诉你:函谷关既不是潼关,也不属于陕西;但是又不能说它与陕西没有关系,因为在两千年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函谷关是秦国的属地和“东大门”,自它以西的地方就称为“关中”,它也被称为关中四塞之首。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它地处今天河南省的灵宝市北面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离陕西如今的“东大门”潼关69公里。

    “天如一线道如绳”

    在古代洛阳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丸泥可封”之险自古为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的通衢要冲;还因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圣贤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而又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函谷关,以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载入史册,也以名关、名人、名著之“三名”风采而饮誉天下。

    自然,战争的产物也注定了与战争相连的命运,这座闻名天下、改写了中国历史的雄关,也没能逃脱毁灭的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中,因刘邦先入关中,西楚霸王项羽把气撒在了函谷关,一怒之下愤而烧之。

    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上世纪90年代灵宝市政府依照古关原图复制而成的函谷关。

    循着“紫气东来”的讲究,记者从吊桥处走近关楼,远远望去,只见仿汉式的关楼和城墙矗立在谷口。城楼自南向北,建于陡峭的两峰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两个方形关门,两门的上方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城上矗立着两座三层悬山式城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气势恢宏。登上城楼远眺,对面是高耸连绵的山脉,中间是宽阔的河谷地带,外行也能一眼看出这是一个绝妙的战场。

    进得东关楼,在石块铺设的便道不远处,又见一座三层的关楼,它几乎是架设在两面的谷崖上,两边无一丝空隙,但却巍然挺立,气势非凡。两面大门上方的石条上分别刻着四个威武的大字:“函关古道”“威震关东”,赶来引导我们的“90后”导游张洋告诉记者,这个是西关楼,与东关楼一起,都是1992年灵宝市政府依据成都青阳宫汉墓中出土的砖雕上函谷关关楼的图案修建的。过了这座关楼,便进入了两千多年前的真正的函谷古道,长达15里。张洋说,一般游客都是走一段再返回来,也有的看一看听一听就回了,她也没走完过,大家是走、是看还是先走一段呢,记者心想,既是寻访,当然要亲身体验才对。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函谷。

    史书上记载的函谷古道“车不方轨,马不并鞍”,看来没有丝毫的夸张。抬头望去,只见两边峰岩壁立,高达六七十米,几乎没有坡度,看的人脖子都难受。脚下函谷的宽度一般也就两三米,宽处也不过10米,最难行的是历经两千多年荒废中的风雨侵蚀,好多地方已经塌陷,加上枣刺般的荆棘和树木布满古道,鞋子和裤子不时就被枣刺挂住了,要不就是踩到了土窝里,真有点举步维艰的味道。

    当走到半途,前面的杂木更密,也无印迹可循,只能是顺着往前走。再往上看时,只见谷崖更加高耸陡立,两边更加靠拢,确有一番“天如一线道如绳”的感觉。大家边走边惊奇地议论着,这真是一个天然的关口战场呀,别说从上面往下射箭,就是滚石头我们也无处躲藏啊。

    在汗流浃背和气喘吁吁中,一面土崖挡在了前头,下面横满了树枝。小张说,她也是第一次这样走完全程,这应该是函谷的尽头了。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当大家庆贺走完15里函谷的高兴劲还没缓过来时,却发现没有了上去的路,两边都是陡峭的谷崖,几乎没有路的痕迹可寻。咋办?原路返回再走15里,这是谁也不愿意的。那么只有从谷崖上攀爬了。经过好一阵子折腾,终于发现左面的谷崖不仅低一些,而且坡度大概在七八十度,上去就是公路,于是大家下定了决心,上!在开路断后、相互搀扶、上拉下推的决策下,十几分钟后,大家终于连滚带爬地站在了公路上。

    函谷古道的尽头就是西寨村,村里老人讲,函谷古道原来就从村子穿过,在村西与公路相接,再向西七八里便是黄河岸边了。站在高高的河岸上,记者看到在这里呈“几”字形的黄河从脚下奔涌向前,对岸,山西境内田间的青青麦苗清晰可见……

  • 上一篇:漫道雄关里的中华根脉 寻访关中要塞之一:关中篇
  • 下一篇:大漠孤烟空见山 寻访关中要塞之四:萧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