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陕西新闻

大漠孤烟空见山 寻访关中要塞之四:萧关篇

发布时间:2016-04-25 14:25:29

原标题:大漠孤烟空见山——本报记者寻访关中要塞之四·萧关篇

大漠孤烟空见山——陕西日报记者寻访关中要塞之四·萧关篇

已建成的萧关文化园。

   “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

    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她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

    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先生在长篇散文《寻常萧关道》中对固原的描述,正如他所说,固原是通向关中地区的咽喉,游牧民族的马队突破了这里,就等于冲进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一路长驱直上,长安的大门就会轰然洞开。

    然而,千百年的历史洗刷,千万次的征战迂回,长安城内外始终都保持着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份安定不可不归功于固原,归功于固原城中那雄壮的萧关。

    长安萧关八百里

    萧关,是西北边疆一个古老的关塞,也是一个沉默的关塞。

    或许是因为萧关远在宁夏,身踞险峻而遥远的连绵山川之中,关中儿女对她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摘录,而真正近距离地走近她,感知她,我们已失语太久。

    怀着对西北关塞历史的求索,为着弥补关中儿女迟到千年的感恩,记者一行从长安启程,带着渴望、虔诚与敬畏,向着西北方向,向着历史的纵深腹地,一路豪迈前行。

    萧关方位何处,千年来争议不断。出发前,记者搜遍网络,只得到“在宁夏固原东南”这一线索。因为记者此行是“连续闯关”,不可能半途而废,虽然有点迷茫,但无奈之下,权且把这当成一次冒险。到达陇县,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山的世界,盘根错节,连绵不绝。经过300多公里的不间断搜索,靠近甘肃平凉市时,手机导航上突然出现准确命名为“萧关遗址文化园”的位置,山谷间回荡出一阵欢呼声。

    为了能更加亲近这片陌生的土地,我们重新规划路线,驶离高速,沿国道312适速前行。当两边山上的黄土逐渐变红壤,当头顶的云朵在翻滚中变幻万端,当天空的雨时来时去,当高原的疾风吹上脸庞的时候,凭感觉,目标好像愈来愈靠近了,记者的心底竟倏忽地冒出一丝兴奋和紧张。虽说固原不是故乡,但毕竟守护了关中千百年,应当尊为故乡伟大的屏障,如此这种感觉便有点“近乡情怯”的味道。

    沿着崆峒大道一路向北,眼前的山体被大团大团的云雾笼罩,风吹过,雾随风走,宛然跨入仙境。当忽大忽小,忽烈忽柔的山雨耍尽了脾气,终于停住时,路边传来“走咧走咧去宁夏”的曼妙歌声,兄弟民族那独具魅力和最具热情的欢迎,使我们陶醉在了固原的入口处。

    我们又转换到101省道,然而,挑战并未停止。途经六盘山镇时还享受着阳光明媚的晴空,返程时却遭遇大雪封山,使记者切身体会到“十里不同天”的奇幻景象,站在山下瑟瑟发抖,却怎么也不舍得逃离。

    从如夏的长安,途经春雨的洗礼,翻过冰雪大山之后,记者终于停在了800里外的“萧关遗址文化园”。看到那荒草瑟瑟的四周山峦,听着那犬吠声声中的疾风呼啸,那份孤独,那份苍凉,那份久远,那份悠长,看一眼便能记一生。

  • 上一篇:天开函谷壮关中 寻访关中要塞之三:函谷关篇
  • 下一篇:西安地铁明起调整列车运行图 运行间隔时间缩短